『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本文原始标题是: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 , 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微信运动前几名的我们来互删一下”“终于到了躺着也能给社会做贡献的时候了”......在春节期间 , 宅在家“闷死病毒”的网友们创作出的段子层出不穷 。 而有一群人 , 在劝别人不要出门的同时 , 他们却常常出现在微信运动榜单前列 , 一个口罩就是他们的全部装备 , 一张笑脸就是他们进千家万户的“通行证” 。 他们 , 就是全力守好“家门口”的基层社区干部 , 他们脚下所在的基层村居社区 , 已成为阻击疫情的前沿阵地 。

密织防线严查不漏 , 一个电话打响防疫冲锋战

地处奉贤以北 , 距市区较近的金汇镇长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密集居住地 。 郑佳敏是金汇镇齐贤居委的一名书记 , 她所管辖的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 , 外来人口居多 , 而且没有专业的第三方物业公司和完善的机房监控设备 。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 , 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挨家挨户排摸、每天三次消毒、对来往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登记、向社区居民宣传防控知识......自大年三十开始 , 郑佳敏每日奋战在抗“疫”一线 , 这个年轻的85后居民区书记正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基层防疫“半边天” 。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 , 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1月27日晚上18:40 , 郑佳敏接到辖区派出所电话 , 被告知有一户社区居民一家三口从杭州回来 , 在高速出口被查出存在发烧迹象 , 检查人员考虑到他们不是湖北籍并且是从杭州过年回来的人员而没有采取进一步措施 , 只是要求居委前去询问排查并监督居家观察 。 放下电话 , 郑佳敏第一时间赶到当事人居住的小区 。 因没有防护服等 , 郑佳敏按照规定与该户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 在门外要求当事人说明全家的身体状况 。 然而 , 当事人坚称目前家中6人均无发烧症状 。 为确保信息准确 , 郑佳敏严格按照”不漏、不错、不失控”的原则 , 反复询问当事人一家的身体状况和近期出行情况 。 在当事人一家敷衍搪塞中 , 这位平时亲切的居委书记的态度变得很“强硬” , 提出用视频测量体温的验证方法 , “除非你们和我视频连线 , 把每个人测量的体温拍给我看!”知道这次无法搪塞过去 , 当事人最终如实说明了曾在1月13日到武汉出差 , 17日回来的事实 。 而在此前的小区排摸登记武汉来往记录史人口时 , 当事人的家人并未告知居委这一重要信息 。

“武汉!”听到这两字 , 郑佳敏旋即叫人看住门口 , 自己马上联系当地卫生服务中心 , 告知这家共六口人的身体症状和武汉往来情况 , 请求医生上门进行检测并派车及时送往奉贤区中心医院进行检查 。

一听是去奉贤的医院 , 这户家庭坚决反对 , 要求第二天自行去市区大医院检查 。 “自行前往就意味着失控” 。 基于事态严重 , 郑佳敏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 请求辖区派出所出警 , 坚持当晚送他们入院监测 。 在僵持近一个小时里 , 郑佳敏和民警苦口婆心 , 既讲道理 , 又讲情理 , 耐心做当事人一家的思想工作 。 也许被在场工作人员敬业精神所感动 , 当晚8点半 , 患者与当时已有发烧迹象的父母、妹妹前往中心医院就诊 , 留下妻子和孩子居家隔离 。 在前往医院的途中 , 患者自行开车 , 辖区派出所民警跟车 , 郑佳敏与患者手机始终保持着连线状态 , 直到患者一家进入医院就诊 。 当天夜里 , 一直守着手机等待着检验结果的郑佳敏彻夜难眠 。 医院迟迟没有传来消息 , 她的心也一点一点地沉了下去 。

第二天 , 这4名患者被确诊 。 “虽然四人都确诊了 , 但幸亏发现得早、介入得早 , 相信也能很快治愈 。 ”正是这种锲而不舍、一查到底的精神 , 成功减少了疫情在小区内扩大传播的隐患 。

家里只留下妻子和孩子 , 已被转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治疗的患者十分焦虑 , 而另一边 , 妻子孩子也时刻担忧着丈夫的安危 。 对此 , 郑佳敏和居委干部主动承担起安抚他们的责任 , 24小时跟踪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并在微信上每日慰问 。 与此同时 , 加强与患者妻子的沟通与生活关怀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每日上门对隔离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密切观察 。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 , 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郑佳敏与患者的聊天截图

公开透明“稳民心” , 点滴温暖汇江海

小区有了几例确诊病例 , 居民不免人心惶惶 。 一时间 , 郑佳敏和居委会的电话都被“打爆” 。

“我一天内大概接待了几十位居民 , 他们都是向居委询问疫情案例相关情况 。 ”安抚了居民的情绪 , 理清了居民的诉求后 , 郑佳敏第一时间向镇党委政府汇报相关情况 。 最终 , 在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 , 第一时间召开了小区居民代表会议 。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 , 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召开小区居民代表会议

郑佳敏深知 , 公开透明 , 是消除居民恐慌的“良方” 。 “请大家不要恐慌 , 做好自我防护措施减少外出 , 物业每天也会做好消毒工作 。 ”在会上 , 她如实向居民报告了小区的案例以及防控消毒情况——专业人员对当事人家中及楼道公共区域进行了终末消毒 , 小区物业人员对小区其他楼道及公共区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毒 , 并且也会日常做好一日三次的消毒工作 。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 , 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 , 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专业人员正在进行消毒

在加强防疫“硬条件”的同时 , 郑佳敏也心系着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 。 除了日常的防控宣传外 , 她还邀请了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 , 对老百姓日常自我防护进行了宣传和指导 , 有效缓解了居民的恐慌情绪 , 为居民的心理健康加筑“防护层” , 增强了社区全员抗疫战斗力 。

每天连轴转的高强度抗“疫”工作让郑佳敏感受到不小的心理压力 , 而疫情当前的点滴温暖 , 则给了她更多前行的动力 。 “镇党委政府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便到社区了解疫情工作情况 , 主要领导每天都会深入到一线 , 关心工作人员身体情况以及工作推进情况 , 存在什么困难 。 同时为社区加强志愿者的力量 , 配备物资 , 让我们一线工作人员感到心里暖洋洋的 。 ”郑佳敏说道 。

除了来自上级领导的关心 , 还有来自广大居民的惦念关怀 。 郑佳敏笑道:“居民们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 , 我们建立了一个<外来人口登记处>的微信群 , 居民们在群里互帮互助 。 ”居民们有人贡献蔬菜 , 有人帮助社区工作者做好登记和宣传工作 , 还有人自告奋勇做志愿服务工作 , 为小区执勤......

这些点滴的温暖汇聚成一股股“暖流” , 消融着疫情带来的丝丝寒意 。

肩扛重担义无反顾 , 宝宝多了位“临时”妈妈

郑佳敏与患者的妻子年龄相仿 , 患者去医院接受治疗后 , 关怀母女俩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 每天给母女俩送生活用品 , 买菜 , 俩人甚至还在微信上聊起了育儿经 。 “你家宝宝喝什么奶粉?”“姐姐 , 你们家宝宝什么时候开始不用尿布?”……患者的妻子称呼郑佳敏姐姐 , 在这之前 , 俩人素未谋面 , 在短短的几天内 , 她们却建立了姐妹一样的情谊 。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 , 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然而在2月3日 , 患者的妻子突然感觉身体不适 , 郑佳敏立即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送母女去奉贤区中心医院 。 第二天 , 患者的妻子也被确诊 , 当天下午就要被送去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 而女儿在检测后情况正常 , 按常规要继续进行居家隔离 。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一个3岁的孩子 , 如何能独自在家隔离?在奉贤区中心医院的隔离病房外 , 患者妻子正在与郑佳敏通着电话 , “我的宝宝该怎么办啊!”患者的妻子想到自己即将独自隔离的3岁女儿便掩面哭泣 。 “妈妈不要去看医生!不要丢下我 , 带我一起去!”孩子也在电话旁边哭着喊妈妈 。 作为一个同年龄孩子的妈妈 , 郑佳敏深刻感受到了妈妈的心疼焦虑和孩子的无助 。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 , 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郑佳敏和患者妻子的聊天截图

“这段时间的居家隔离 , 我每天和她们母女俩密切联系 , 已经积累了一段感情 。 看到这样的情形 , 我深刻地体会到 , 这位妈妈需要我!”郑佳敏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热泪 。 由于奉贤区中心医院隔离病房没有儿科医生 , 而儿科病房又不具备接收隔离人员的条件 , 她便主动向有关领导请缨 , 愿意24小时居家照顾孩子 。 出于对郑佳敏的信任 , 患者妻子在出发去疾控中心之前 , 还写下了一封委托书 , 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郑佳敏照顾 。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 , 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患者妻子写下的委托书

郑佳敏很清楚 , 这一举动所要承受的巨大风险 。 “正因为我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 所以更能体会到一个母亲的心情 。 我不会去考虑别的 , 我只想让孩子妈妈放心 , 这是对居民的一份责任 , 我们都是一家人 。 ”郑佳敏的话铿锵有力 。 同时 , 她的决定也得到了同样在一线支援的老公的鼎力支持 。 “我老公是一名党员 , 他很理解我 , 现在的形势 , 就是需要我们这些年轻基层干部挺身而出!”

由于情况特殊 , 奉贤区里主要领导得知后 , 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积极协调 , 最终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在医院仅有的五间负压病房已满员的情况下 , 破例接收了这位孩子 。 2月4日傍晚 , 孩子被送到了上海儿科医院接受治疗 。 郑佳敏仍没闲着 , 时刻与医院的医护人员保持联系 , 关心孩子的情况 , 还不时安慰好患者妻子 , 让她安心配合治疗 。

2月7日上午 , 孩子父亲已康复出院 , 孩子所在医院也通知奉贤区卫健委 , 可以解除隔离 。 为了让孩子第一眼看到爸爸 , 区相关部门陪同孩子父亲将入院前开过的私家车进行全方位消毒后 , 让该父亲去接回已隔离数日的孩子 。

“也是通过这次疫情的工作 , 我更深刻感受到基层干部的使命和担当 。 作为党员干部 , 更是义无反顾 , 居民需要我们 , 我们就应该挺身而出!”(本文图片均由郑佳敏提供)

(原题为《“居民需要我们 , 就该挺身而出!” , 85后居委书记多了位“临时”宝宝》)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